欢迎莅临 中国标准物质信息网-国家标准物质信息中心! 注册 登录 购物车 在线支付  会员中心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分享本站

企业QQ

在线客服
首 页 企业介绍 产品中心 订购指南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会员政策 会员中心 积分兑换
热点领域: 环境监测 | 食品安全 | 地质矿产 | 煤炭分析 | 理化特性 | 环境标准样品 | 水质标样 | 环境分析标液 | 金属标准溶液 | 煤炭标样
 当前位置:北京中科仪友标准物质网|中科标物网-新闻资讯-文化馨旅-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国家标准物质

x
钢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碳素钢与碳素结构钢 合金钢与合金结构钢 不锈钢、工具钢、模具钢、轴承钢、硅钢、刃口钢、硫磷易切钢 铁合金、高温合金 生铁、铸铁、纯铁等 炉渣、烧结矿 其他钢铁标准物质
有色金属及金属中气体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金属及金属合金 金属中气体 稀土金属矿 其他有色金属标准物质
建材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粘土 岩石 水泥 石膏 石墨矿 玻璃和陶瓷 其他建材标准物质
放射性与同位素
放射性标准物质 同位素标准物质 其他
高分子材料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窄分布聚苯乙烯 葡聚糖分子量 其他
化工产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化工分析标准物质 农兽药分析标准物质 其他化工标准物质
地质矿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岩石 矿石矿物 土壤分析 地质沉积物 金、银及铂族元素分析 化探金标准物质 电子探针分析 生物成分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其他
环境化学分析标准物质
单/多元素溶液标准物质(水中……) 酸根、离子、酸、碱、盐等环境监测标准溶液 有机物及有机金属监测 农残检测 土壤、沙土 电子电器产品限令(RoHS) 农作物、动植物及其源制品检测 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检测标准物质 河流、海洋沉积物 模拟天然水、模拟酸雨、模拟海水等 海水、地表水、地下水 容量分析(滴定)标准溶液 渗透管、扩散管、吸收管 元素成分分析溶液标准物质 元素光谱分析溶液标准物质 仪器分析用水溶液标准物质 其他
临床化学分析与药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临床化学分析 药品成分分析 其他
食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食品添加剂及限量物质 食品包装材料有害物质检测 茶叶、蜂蜜、奶粉、食盐、白酒、烟草 粮食、作物、果蔬及其制品 动物源制品 营养、功能成分、蛋白质、核酸 食品微生物毒素分析 其他
煤炭石油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煤碳理化分析 油品分析、石油测定 闪点标准物质 其他
工程技术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浊度 颗粒、微粒、粒度 煤的哈氏可磨性 烟煤粘结指数和胶质层指数 燃料抗爆性(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 金属粉末流动性 其他
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
熔点标准物质 溶液pH标准物质 溶液电导率 湿度和水分 黏度(粘度)标准物质 熔体流动速率 热量及热分析 比表面积、孔容、孔径 渗透率、渗透压摩尔浓度 电阻和电阻率 烟度卡、烟度计 纳米标准物质 膜系列标准物质 光、色分析标准物质(折射率、反射率、透射比、滤光片、红外、X射线、标准色板等等) 光度计用标准物质 色谱仪、质谱仪、光谱仪检定用标准物质 其他仪器检定、校准、测试用标准物质 金属元素标准溶液 有机物及有机金属标准物质 营养与功能成分 化工 农药分析 临床药品 其他
工作标准物质
分子量标准物质 环境(金属元素标准溶液,有机,RoHS等) 临床与药品分析 食品检测(添加剂,包装,营养与功能成分等) 理化特性(熔点,熔体流动速率,浊度,pH等) 仪器校准、检定用 容量分析(滴定) 农兽药残留检测 蛋白质、基因、核酸检测 纳米材料 其他
气体标准物质
空气监测气体标准物质 化工气体检测标准物质 临床医学气体标准物质 其他
JBW标准物质
冶金JBW
其他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氨氮
  
  甲醛
  
  化学需氧量
  总磷
  
  土壤

  • 文化馨旅
  • 新闻资讯


详细内容
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摘要: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从教35年,无论做什么,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1976年,高三毕业的赵金楼并没有去父亲安排好的铁路单位当电工,而是选择了去农村插队当知青。一年后,国家恢复高考,他和另外四位知青一起准备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在他认为考试失利导致求学生涯已经断送之际,却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77级高考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知青的那些日子


1975年刚刚开学,任课语文兼班主任的张兴城老师召集高三应届生开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告知我们高三学生不再继续受课,将分设拖拉机班、电工班和文艺班,面向农村需要大家自选分班,必须学习和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能。


我是被班主任安排到文艺班的,任务比较简单,排练大合唱、演“三句半”和跳“忠字舞”等节目,手握毛主席语录到农村田间地头宣传和演出。高三上了不到半年就毕业了,三角函数等知识还是高考前自学的。


那一年国家已经不再硬性要求下乡,所以旧社会国高毕业的父亲安排好让我去当铁路电工,在那个时代属于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是到了6月份毕业季,我还是坚定选择了插队落户当知青。我要独立走路,自立苦炼。


这受母亲的影响较大,她要求我们8岁以后凡是自己能做之事都要独立去做,所以我从小就学会了缝补衣裳。


离校下乡的场面历历在目,我们两男三女同学胸带红花坐在马车上,师生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好热闹好激动啊!但是父母都没到场,也没有给我准备被褥,他们对我是失望的。


过去农村生活实在太艰苦了。青年点就是制瓦房西侧一间屋,一个大土炕,中间木隔断,外边住两男生,里边住三女生,土炕还要自己烧。如何吃饭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商定由同学黄金华做饭,工分大家均摊。


青年点旁边是公用厕所,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上桌,苍蝇落一层。日制炮弹壳做的钟就挂在青年点旁,特别响,队长一敲,心都要跳出来!


夏天铲地忙季,我们早上两点半起床, 三点半必须出村到地,否则扣工分。黄金华头一天夜里11点半起床做饭,第二天早上两点把面食和咸菜用报纸打包好,每人一份放在桌上,她就去睡觉了。黄金华做的饭菜十分可口,特别是馒头,好吃得不行。前年不幸患癌症去世,大家都非常想念她。


我们夹着纸包,扛着锄头,几乎是边走边睡。大雨浇个透,冰雹手捂头,因为路远旷野,只能忍受。北方农村蚊子特多,抽烟恶习就是这么学会的。


有一次拉小麦,由于女生无力绞紧绳索,只好帮忙,当我帮助第二个同学时,突然感到天黑一片,随之倒下,被紧急送到了大队卫生所,第一次知道这是中暑了。

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在地里割茅草的北大荒知青。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摄影/翁乃强


北方寒冬,零下30多度,“烟炮”刮得睁不开眼,但也要到野外刨粪积肥。春种、夏除、秋割、冬送,我样样都干过,留下伤疤刀痕无数,下乡使我养成了不畏艰难的性格。从未向父母要过钱,年终工分分红还能给家里一百多元钱,在当时也算不少。


我是高中入的党,又是青年点队长,属于“根红苗正”,不久被选调到县“基本路线教育工队(基教队)”。当时农村条件很差,几个人盖一床被子。


基教队有严格的“三同”要求,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我对农民有基本的了解。这种艰苦生活对于农民来说是终生的,但是他们仍然乐观、勤劳、乐于助人。农民到了过年才肯杀头猪吃到肉,但是常请我们到家吃“杀猪菜”,唠家常,平时干活帮助知青接垄是常事。这种真诚关爱难忘至今,也使我受益终生。


坎坷高考路


1977年9月,小道消息说要恢复高考了,大家都很兴奋并准备迎战。到了10月,正式听到恢复高考的广播通知,我们5位知青开始挑灯夜战。大家齐努力,好不容易才凑齐了教材,但实情是你问我,我问你,都不会啊!高三差半年,基础又不好,加之忘得差不多啦,无奈只好回校求助老师。


那个年代风气真好!老师听说我们要参加高考,比我们还高兴,无论何时何地,随到随问,百问不烦,甚至帮我解题。他们好像无私帮助还不够似的,有时还留我们吃住在家,指导到深夜。


后来,我回去看望老师多次,但还是感觉做得不够。当时自己非常着急,需要补的基础知识太多了,真的是拼了,一周不上炕,困了就趴在桌上睡,醒了再学。


谁都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只好“自力更生”。午夜虽静,我却烦躁不安,走来走去,举棋不定。昏暗的灯光照着墙壁上仅有的一张全国地图,我凝视着它,渐渐有了思路:第一志愿报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那时幼稚的想法就是两省距离遥远且又是农科,苦难的知青不会再愿意到遥远的地方读农科,这样基础较差的我或许有望。


考场设在县城,大家只好步行八里,再乘火车,提前一天住在县招待所。考物理那天早饭后,我照例在走廊上背记动量守恒定律公式,太投入了。


忽然,我看了一眼借来的手表,不好,已经开考10分钟!我推门撒腿就跑,那真是拼了命。正值北方的12月下旬,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竟然跑得我头上直冒热气。亏我年华二十,加之天赋短跑,只晚了20多分钟。


监考老师看着满头大汗的我,狠狠地说,“你怎么才来!”,但没拦我。我跑得已经说不出话了,不顾一切地径直奔向我的座位。此时的我,张着大嘴,喘着大气,心如敲鼓,手直发抖,连笔都握不住了,身心好久才平静下来。


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1978年的高考考场。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摄影/翁乃强


结果,解题步骤没写全,还有一道力学题没做完。无疑,物理考得最糟。但我真的很感谢他,很遗憾不知道这位监考老师的名字。那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据班主任讲,高考作文满分30,我得了29分,这得益于初中时看过刘厚明撰写的《如何写作文》一书。


高考失利,情绪低落到极点。有一天,同学捎信说,班主任找我有事。我低着头,迈进了老师的家门,还没等我开口,班主任就说:“金楼,有件事现在才告诉你。你是咱校高中阶段唯一的预备党员,我认为你第一志愿填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合适。因此,我改了你的第一志愿,也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期望。”


听完此话,我真是欲哭无泪。心想,完了!我的求学生涯可算被您断送了。此时此刻,填报志愿前师生们议论该校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招生简章上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几个字样至今还浮现眼前。


老师说,哈船院前身就是哈军工,是国内知名省内最好的重点院校。该校政审严,分数高,许多领导的子女都曾就读过该校,是优秀青年人向往的院校。原本填报园林植物专业就是一个或许,如今物理考试的不幸,加之志愿的提升,使得自己认定大学希望彻底破灭了。


没过两天,我的一颗切牙就疼了起来,侧脸肿得老高,像个馒头。我仰望着群星灿烂的天空,问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不让我读完高三,高考为何偏我迟到?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却企盼奇迹的发生,期盼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1978年2月初,邮递员老远见到我就喊,“金楼,金楼,你的挂号!”我急忙跑过去,一看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寄来的。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刻反而有点不敢拆信了,生怕再发生什么意外。


这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入学录取通知书了,大约只有A4纸的1/3,上面清晰的写道“赵金楼同学:你已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动力工程系内燃机专业录取”。白纸黑字,但我还是又看了一遍。没错!我高喊起来,“录取了,录取了!”连蹦带跳,忘了说声谢谢,忘了一切。


大学岁月


77级入学最特殊,三月初开学。我二月下旬启程,坐了一夜硬座,记得是早上5点多钟下的火车。当时哈尔滨零下三十多度,我戴着狗皮帽子,穿着一件黑色夹克,棉花都漏了出来。背着行李,带着碗筷,独自坐公交来到了学校。


报道之后,王指导员找我简单交谈了几句,任命我担任了77-311班班长,一直连任四年,这很少见。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小的不足18岁,最大的四川老吴当时是带着两个孩子报道的,年龄相差近20岁。


高考恢复四十年,听77级考生讲述当年的高考故事


文章作者赵金楼


那时候上大学不收费,助学补助分等级,我拿的是一等,每月19.5元,学校里的一切开销,教材、牙膏、伙食……都得从这里出。伙食很差,最贵的菜也就八分钱,白菜清水里面搞点肥油,能见到一两片肥肉就非常不错了。


也不是你想买什么就能买,买饭除了给钱还得给粮票。男同学一个月是32斤,根本不够吃,吃完了就得饿着,所以得省着用。这32斤里面只有四斤是细粮,其余全部是粗粮,像南方的学生就受不了它那大碴子,窝窝头,同学们都长得很“苗条”,见不到胖子。


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都想多学点科学知识,十分刻苦,我觉得这四年就是苦心学习,人人都一样。同学们手持卡片是一道亮景,卡片一面是英文,另一面是汉字。


31号海军楼有固定的辅导室,也是四年大家学习的地方,中午大都趴在桌子上休息。同学们从31号楼回到宿舍14号楼大都独立而行,买饭排队长达十几米,都是低着头背单词,非常专注。有些同学“吃书”,买本小英语词典,背会一页撕一页,然后再买一本再撕,现在我看不到此景了。当时那么厚的苏联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同学们至少做一遍。


在那个年代,大家生活简洁,事也很少。记得只学过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政治课程,学时主要用在专业科学知识上。下午跟晚上从没上过课,只有上午有课,其余时间都去图书馆借书,再回辅导室自习。


哈船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无论冬夏,6点吹军号,10分钟后要列队点名,跑步千米。定置化管理也是学校一大特色,四年饭桌固定,辅导室固定,座位固定,作为班长曾为同学调座位伤过脑筋。


军工的学生管理是出了名的严格,大学绝对不允许谈恋爱的,一旦被发现同时开除,基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因此,男女双行看不到,一男两女或两男一女倒是允许。回想起来,倒也有好处,养成了守纪律、做事有规矩的习惯。当年哈船院77级招生总数才600多人,女生不足10%,导弹系全是男生。


当时调皮捣蛋的同学见不到,但是维权意识很强。食堂的饭做得不好了,少斤短两了,为此同学们贴过大字报,画过漫画,罢过餐。有件事给我的记忆最深,在大一下学期,有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人很好,但是刚农村下放从教,讲偏微分方程,有时讲错,有时习题不会解了,很尴尬,开始同学们还上讲台帮助解题,后来联名上书炒了他鱿鱼。


我们本科论文(那个年代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所以还不能叫做学士学位论文)做了一年半,现在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真正做论文的时间又是多长呢?记得指导老师苏文地拿出一本几百页的英文原版《内燃机原理》书说,“你们三个同学拿回去翻译,一个月之后交稿” 。我们得用格纸一个字一个字地、工工整整的写好交给老师,可想翻译后的稿纸有多厚!


从教35年


1982年元月10日,系里管了顿散伙饭,没带学士帽,没有颁证仪式,我就如此简单地本科毕业了。那个时代,毕业是要服从组织分配的,基本没有挑选的余地。由于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自然供不应求,加之年龄偏大者居多,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就业。我开始被组织分配到北京国家干部局,后来又要我留校。


留校干了三年指导员(也兼点课),每个男生宿舍我都住一周,实行宿舍标准化管理,因此学生工作一直走在全校前头。时任校党委书记卓明同志在校《船工周报》第5期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号召全校师生学习。


在后来的几年里,学校党委和省委几次选调过我,曾有过坐“直升机”经历。1985年11月,时任校组织部长李铁民说,黑龙江省120个处级干部候选人中我排名第一,直接任命我为黑龙江省教委大学党委基层处正处长,还把我的档案给调走了。我一个星期没去上任,因为这事李部长还挺生气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你去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感觉那个年代你做的怎样,组织上都能看得见,想着你。


我当过动力系指导员、团委书,负责过分配工作,受到的干扰不少,但不愿违心去做。我向校领导汇报说,还是想静静地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多看点书,更充实一些,觉得当老师蛮好。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从教35年,无论做什么,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恢复高考后,北京五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摄影/翁乃强


1976年,高三毕业的赵金楼并没有去父亲安排好的铁路单位当电工,而是选择了去农村插队当知青。一年后,国家恢复高考,他和另外四位知青一起准备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在他认为考试失利导致求学生涯已经断送之际,却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77级高考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知青的那些日子


1975年刚刚开学,任课语文兼班主任的张兴城老师召集高三应届生开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告知我们高三学生不再继续受课,将分设拖拉机班、电工班和文艺班,面向农村需要大家自选分班,必须学习和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能。


我是被班主任安排到文艺班的,任务比较简单,排练大合唱、演“三句半”和跳“忠字舞”等节目,手握毛主席语录到农村田间地头宣传和演出。高三上了不到半年就毕业了,三角函数等知识还是高考前自学的。


那一年国家已经不再硬性要求下乡,所以旧社会国高毕业的父亲安排好让我去当铁路电工,在那个时代属于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是到了6月份毕业季,我还是坚定选择了插队落户当知青。我要独立走路,自立苦炼。


这受母亲的影响较大,她要求我们8岁以后凡是自己能做之事都要独立去做,所以我从小就学会了缝补衣裳。


离校下乡的场面历历在目,我们两男三女同学胸带红花坐在马车上,师生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好热闹好激动啊!但是父母都没到场,也没有给我准备被褥,他们对我是失望的。


过去农村生活实在太艰苦了。青年点就是制瓦房西侧一间屋,一个大土炕,中间木隔断,外边住两男生,里边住三女生,土炕还要自己烧。如何吃饭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商定由同学黄金华做饭,工分大家均摊。


青年点旁边是公用厕所,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上桌,苍蝇落一层。日制炮弹壳做的钟就挂在青年点旁,特别响,队长一敲,心都要跳出来!


夏天铲地忙季,我们早上两点半起床, 三点半必须出村到地,否则扣工分。黄金华头一天夜里11点半起床做饭,第二天早上两点把面食和咸菜用报纸打包好,每人一份放在桌上,她就去睡觉了。黄金华做的饭菜十分可口,特别是馒头,好吃得不行。前年不幸患癌症去世,大家都非常想念她。


我们夹着纸包,扛着锄头,几乎是边走边睡。大雨浇个透,冰雹手捂头,因为路远旷野,只能忍受。北方农村蚊子特多,抽烟恶习就是这么学会的。


有一次拉小麦,由于女生无力绞紧绳索,只好帮忙,当我帮助第二个同学时,突然感到天黑一片,随之倒下,被紧急送到了大队卫生所,第一次知道这是中暑了。




在地里割茅草的北大荒知青。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摄影/翁乃强


北方寒冬,零下30多度,“烟炮”刮得睁不开眼,但也要到野外刨粪积肥。春种、夏除、秋割、冬送,我样样都干过,留下伤疤刀痕无数,下乡使我养成了不畏艰难的性格。从未向父母要过钱,年终工分分红还能给家里一百多元钱,在当时也算不少。


我是高中入的党,又是青年点队长,属于“根红苗正”,不久被选调到县“基本路线教育工队(基教队)”。当时农村条件很差,几个人盖一床被子。


基教队有严格的“三同”要求,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我对农民有基本的了解。这种艰苦生活对于农民来说是终生的,但是他们仍然乐观、勤劳、乐于助人。农民到了过年才肯杀头猪吃到肉,但是常请我们到家吃“杀猪菜”,唠家常,平时干活帮助知青接垄是常事。这种真诚关爱难忘至今,也使我受益终生。


坎坷高考路


1977年9月,小道消息说要恢复高考了,大家都很兴奋并准备迎战。到了10月,正式听到恢复高考的广播通知,我们5位知青开始挑灯夜战。大家齐努力,好不容易才凑齐了教材,但实情是你问我,我问你,都不会啊!高三差半年,基础又不好,加之忘得差不多啦,无奈只好回校求助老师。


那个年代风气真好!老师听说我们要参加高考,比我们还高兴,无论何时何地,随到随问,百问不烦,甚至帮我解题。他们好像无私帮助还不够似的,有时还留我们吃住在家,指导到深夜。


后来,我回去看望老师多次,但还是感觉做得不够。当时自己非常着急,需要补的基础知识太多了,真的是拼了,一周不上炕,困了就趴在桌上睡,醒了再学。


谁都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只好“自力更生”。午夜虽静,我却烦躁不安,走来走去,举棋不定。昏暗的灯光照着墙壁上仅有的一张全国地图,我凝视着它,渐渐有了思路:第一志愿报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那时幼稚的想法就是两省距离遥远且又是农科,苦难的知青不会再愿意到遥远的地方读农科,这样基础较差的我或许有望。


考场设在县城,大家只好步行八里,再乘火车,提前一天住在县招待所。考物理那天早饭后,我照例在走廊上背记动量守恒定律公式,太投入了。


忽然,我看了一眼借来的手表,不好,已经开考10分钟!我推门撒腿就跑,那真是拼了命。正值北方的12月下旬,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竟然跑得我头上直冒热气。亏我年华二十,加之天赋短跑,只晚了20多分钟。


监考老师看着满头大汗的我,狠狠地说,“你怎么才来!”,但没拦我。我跑得已经说不出话了,不顾一切地径直奔向我的座位。此时的我,张着大嘴,喘着大气,心如敲鼓,手直发抖,连笔都握不住了,身心好久才平静下来。




1978年的高考考场。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摄影/翁乃强


结果,解题步骤没写全,还有一道力学题没做完。无疑,物理考得最糟。但我真的很感谢他,很遗憾不知道这位监考老师的名字。那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据班主任讲,高考作文满分30,我得了29分,这得益于初中时看过刘厚明撰写的《如何写作文》一书。


高考失利,情绪低落到极点。有一天,同学捎信说,班主任找我有事。我低着头,迈进了老师的家门,还没等我开口,班主任就说:“金楼,有件事现在才告诉你。你是咱校高中阶段唯一的预备党员,我认为你第一志愿填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合适。因此,我改了你的第一志愿,也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期望。”


听完此话,我真是欲哭无泪。心想,完了!我的求学生涯可算被您断送了。此时此刻,填报志愿前师生们议论该校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招生简章上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几个字样至今还浮现眼前。


老师说,哈船院前身就是哈军工,是国内知名省内最好的重点院校。该校政审严,分数高,许多领导的子女都曾就读过该校,是优秀青年人向往的院校。原本填报园林植物专业就是一个或许,如今物理考试的不幸,加之志愿的提升,使得自己认定大学希望彻底破灭了。


没过两天,我的一颗切牙就疼了起来,侧脸肿得老高,像个馒头。我仰望着群星灿烂的天空,问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不让我读完高三,高考为何偏我迟到?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却企盼奇迹的发生,期盼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1978年2月初,邮递员老远见到我就喊,“金楼,金楼,你的挂号!”我急忙跑过去,一看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寄来的。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刻反而有点不敢拆信了,生怕再发生什么意外。


这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入学录取通知书了,大约只有A4纸的1/3,上面清晰的写道“赵金楼同学:你已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动力工程系内燃机专业录取”。白纸黑字,但我还是又看了一遍。没错!我高喊起来,“录取了,录取了!”连蹦带跳,忘了说声谢谢,忘了一切。


大学岁月


77级入学最特殊,三月初开学。我二月下旬启程,坐了一夜硬座,记得是早上5点多钟下的火车。当时哈尔滨零下三十多度,我戴着狗皮帽子,穿着一件黑色夹克,棉花都漏了出来。背着行李,带着碗筷,独自坐公交来到了学校。


报道之后,王指导员找我简单交谈了几句,任命我担任了77-311班班长,一直连任四年,这很少见。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小的不足18岁,最大的四川老吴当时是带着两个孩子报道的,年龄相差近20岁。




文章作者赵金楼


那时候上大学不收费,助学补助分等级,我拿的是一等,每月19.5元,学校里的一切开销,教材、牙膏、伙食……都得从这里出。伙食很差,最贵的菜也就八分钱,白菜清水里面搞点肥油,能见到一两片肥肉就非常不错了。


也不是你想买什么就能买,买饭除了给钱还得给粮票。男同学一个月是32斤,根本不够吃,吃完了就得饿着,所以得省着用。这32斤里面只有四斤是细粮,其余全部是粗粮,像南方的学生就受不了它那大碴子,窝窝头,同学们都长得很“苗条”,见不到胖子。


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都想多学点科学知识,十分刻苦,我觉得这四年就是苦心学习,人人都一样。同学们手持卡片是一道亮景,卡片一面是英文,另一面是汉字。


31号海军楼有固定的辅导室,也是四年大家学习的地方,中午大都趴在桌子上休息。同学们从31号楼回到宿舍14号楼大都独立而行,买饭排队长达十几米,都是低着头背单词,非常专注。有些同学“吃书”,买本小英语词典,背会一页撕一页,然后再买一本再撕,现在我看不到此景了。当时那么厚的苏联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同学们至少做一遍。


在那个年代,大家生活简洁,事也很少。记得只学过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政治课程,学时主要用在专业科学知识上。下午跟晚上从没上过课,只有上午有课,其余时间都去图书馆借书,再回辅导室自习。


哈船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无论冬夏,6点吹军号,10分钟后要列队点名,跑步千米。定置化管理也是学校一大特色,四年饭桌固定,辅导室固定,座位固定,作为班长曾为同学调座位伤过脑筋。


军工的学生管理是出了名的严格,大学绝对不允许谈恋爱的,一旦被发现同时开除,基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因此,男女双行看不到,一男两女或两男一女倒是允许。回想起来,倒也有好处,养成了守纪律、做事有规矩的习惯。当年哈船院77级招生总数才600多人,女生不足10%,导弹系全是男生。


当时调皮捣蛋的同学见不到,但是维权意识很强。食堂的饭做得不好了,少斤短两了,为此同学们贴过大字报,画过漫画,罢过餐。有件事给我的记忆最深,在大一下学期,有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人很好,但是刚农村下放从教,讲偏微分方程,有时讲错,有时习题不会解了,很尴尬,开始同学们还上讲台帮助解题,后来联名上书炒了他鱿鱼。


我们本科论文(那个年代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所以还不能叫做学士学位论文)做了一年半,现在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真正做论文的时间又是多长呢?记得指导老师苏文地拿出一本几百页的英文原版《内燃机原理》书说,“你们三个同学拿回去翻译,一个月之后交稿” 。我们得用格纸一个字一个字地、工工整整的写好交给老师,可想翻译后的稿纸有多厚!


从教35年


1982年元月10日,系里管了顿散伙饭,没带学士帽,没有颁证仪式,我就如此简单地本科毕业了。那个时代,毕业是要服从组织分配的,基本没有挑选的余地。由于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自然供不应求,加之年龄偏大者居多,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就业。我开始被组织分配到北京国家干部局,后来又要我留校。


留校干了三年指导员(也兼点课),每个男生宿舍我都住一周,实行宿舍标准化管理,因此学生工作一直走在全校前头。时任校党委书记卓明同志在校《船工周报》第5期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号召全校师生学习。


在后来的几年里,学校党委和省委几次选调过我,曾有过坐“直升机”经历。1985年11月,时任校组织部长李铁民说,黑龙江省120个处级干部候选人中我排名第一,直接任命我为黑龙江省教委大学党委基层处正处长,还把我的档案给调走了。我一个星期没去上任,因为这事李部长还挺生气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你去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感觉那个年代你做的怎样,组织上都能看得见,想着你。


我当过动力系指导员、团委书,负责过分配工作,受到的干扰不少,但不愿违心去做。我向校领导汇报说,还是想静静地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多看点书,更充实一些,觉得当老师蛮好。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从教35年,无论做什么,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相关资讯
 
 推荐资讯
 
首页 | 注册 | 登录 | 订购指南 | 会员中心 | 积分兑奖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分享本站
北京中科仪友标准物质网|中科标物网www.gbw123.com 北京中科仪友化工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51258号-2
业务咨询:4008-010-288  售后服务:010-51667689  传真:010-52285665  E-mail:info@gbw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