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要有所作为,实现志愿,确实需要琢磨。关键是琢磨什么?怎么琢磨?而职场上的许多成功者,往往少去或不去琢磨上司、同伴和下属,而是爱去或只去琢磨手头事、分内事、工作事。一言以蔽之:与其琢磨人,不如琢磨事。 小沃森继承父业当上了IBM公司的总裁后,公司里就有谣言在口耳相传:伯肯斯托克要倒霉啦!就算他不被“炒鱿鱼”,留下来也是“活受罪”!可伯肯斯托克对这些流言蜚语却充耳不闻,依然忙着见客户、谈生意。伯肯斯托克的好友马克莱十分不解:“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这么为公司操心,换了我,早就辞职走人了!”伯肯斯托克却满不在乎:“哪有这么严重?”马克莱说:“不是吗?你是柯克的好友,而柯克是小沃森的死对头。如今,柯克不在了,小沃森又当上了总裁,他能不收拾你吗?再说了,你性格桀骜,小沃森脾气急躁,你今后还有什么盼头!”伯肯斯托克不以为然:“我才不管那么多呢!我也管不了那么多!要是把精力都浪费在了这上面,哪还有心思做真正需要做的事?我相信强者不会被人左右,强者用能力说话。能力是成功的支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事实上,小沃森并不狭隘,他对伯肯斯托克说:“假如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假如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后来,两人携手努力,让IBM走向了更辉煌的成功之路。 琢磨上司,是许多职场人的通病。他们以为只要琢磨了上司的好恶、长短,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就能建立关系、拉到靠山,就能为今后的加薪、晋职作好铺垫。这类人精于算计、患得患失,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也许一时得逞,却未必长久安稳,毕竟“日久见人心”;而有的人,不管给哪个老板工作,都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只想着把工夫用在工作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业绩,结果“不用心机”反而“胜于心机”。案例中的肯斯托克看得懂、看懂准,更看得远。他不被谣言迷惑,不去猜忌领导,坚信只要有能力,就会有舞台,最终也没被小沃森亏待。肯斯托克的经历有力证明:出业绩、有作为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也是保证一个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护身符。 1957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公司后,亲自督军,全力发展国语片。一次偶然的机会,邵逸夫发现导演李瀚祥是拍古装片的料子。于是,选中《貂蝉》这个本子,决定与李瀚祥合作。可《貂蝉》刚开拍没多久,身边就有人提出质疑了:“第一,和李瀚祥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这个人喜好怪异,怕拍出来的片子不合大众的胃口;第二,李瀚祥年轻气盛,名气不大还盛气凌人,与他合作真是受气;第三,算起来,李瀚祥当导演才5年,更本没什么卖座的电影作品,投入那么多钱,如果《貂蝉》被他拍砸了,我们也就完了。”邵逸夫听后生气了:“你们成天只知道窝在背后琢磨李瀚祥这个人,却不知道去琢磨怎么好好相互配合、把《貂蝉》拍好的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人是琢磨不完的,大家应该将精力聚焦在琢磨事上来,千万不要因为琢磨导演而荒废了拍电影的正事!”在随后的拍摄制作中,邵逸夫要求大家只要是拍戏方面的要求,都要不遗余力地满足李瀚祥;另外,他还经常与李瀚祥商讨电影的事,奉上建议以供参考。至于李翰祥的喜乐秉性、处世风格等,一律不准谈论。后来,《貂蝉》一上映就轰动了影坛。之后,邵逸夫又以高价与李翰祥签订拍片合同。接连几年,李翰祥拍摄出了《江山美人》《后门》等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邵氏公司也蒸蒸日盛。 琢磨同伴,是不少职场人爱犯的毛病。既然大家是搭档、伙伴、同事,就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干成事、干大事。而互相琢磨、各怀一心,只会把事弄糟弄砸,彼此之间也会产生隔膜、引发矛盾,还可能反目成仇、酿成大祸。在职场,爱琢磨人的人,往往把身边的人都得罪了,关系都弄僵了,别人只会怕你、避你、防你;而爱琢磨事的人,常常有很多人帮你、助人、挺你,与你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案例中的邵逸夫阻止大家去琢磨李翰祥,要求大家用尽心思去琢磨《貂蝉》这部戏,显然是睿智的。他知道,去关注李翰祥的喜乐秉性等细枝末节,没任何意义,更没任何产出。而集中精力与他一起拍好戏、出精品才是要义。有了这样良好的工作氛围,邵氏公司取得成功也是必然的了。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永业国际集团董事长赵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2010年1月,他出版了《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一书。这本书上市后,赞誉颇多,可也有人愤愤不平。一天,他在公司巡视时,路过一间办公室,职员之中就有人大加否定:“封面上还印‘打工牛人的现身说法’,为什么不说是‘打工皇帝’呢?就算是‘皇帝’,不也是打工?……书里讲的全是替老板说话,完全抹杀了员工的价值……”赵强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他的助理想查出那人的姓名和职务,但被赵强制止了,助理很是不理解。赵强劝说:“还是不要问为好。这本书有争议,在我的意料之中。书名让很多不舒服,也可以理解。这位员工敢说真话,没什么不可以。有去追究的工夫,还不如留点精力干正事!”后来,赵强对反对的议论进行了深思,在公司的管理上,更在突出和重视员工的地位、价值,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新的认识:职场人要意识到公司平台的价值。同时,每个人都应把自己当公司经营,只有长自己的本事,让自己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才有真正的出路。2011年1月,一本职场励志书《本事是干出来的》问世,成为员工成长、成材和成熟不可不读的指南。 职场上,还有不少人喜欢琢磨下属,似乎下属的一言一行都藏有“信息”,都可以琢磨出“名堂”。因此,他们对下属或虎视眈眈,百倍警惕;或小恩小惠,拉帮结派;或恩威并重,又打又拉。可想而知,这样的领导干部,自身不作为,还败坏了风气;而务实的领导干部,想的是策略,谋的是发展,琢磨的是怎样带领团队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案例中的赵强,面对职员的非议,不上心,不去管,不记仇,不报复,而是把心思用在正道上:反省自己的管理、升华自己的思想。这样,既与下属相安无事,又改进了自己的管理,一举两得。 总之,职场不喜琢磨人的人,而需琢磨事的人。琢磨人的人,谈不上事业心、责任感,心机用错了地方,也就与职场的守则背道而驰;而琢磨事的人,聚精会神,踏踏实实,有实力,有品质,永远受职场青睐!
|